我的股票

    名稱 現價 升跌

    資料報價延遲十五分鐘

    【跨市思維】如何年輕致富?一個殘酷的自白

    【分析】 2025/06/30 10:26

    【now.com財經】在這個資訊流動比金錢還快的時代,「年輕致富」早已不是美國夢的專利,而成為全球青年的普世迷思。據統計,2023年全球40歲以下白手起家億萬富翁人數創歷史新高,多數來自科技與新媒體。這個現象的本質不是財富的普及化,而是貧富分化的新演算法。畢竟,YouTube千萬粉絲與矽谷創業神話背後,99.9%的年輕人只是在為頂端的0.1%創造流量而已。

    「發財靠AI,爆紅靠臉皮」,這是當下主流的青年財富敘事。數據顯示,2022年TikTok百萬粉絲以上帳號平均年齡僅23歲,而同年AI創業投資額年增率高達38%。但這些數字的真相是什麼?「如果你到30歲還沒成功,那你完了」的潛台詞,當財富變得唾手可得,青春不再象徵努力與成長,只剩下被流量算法獵殺的焦慮。

    還在講「贏在起跑線」?最新的神話已經是「起跑就衝線」。人們愛談馬斯克、朱克伯格20歲就億萬身家,卻忘了每年全美超過90%的新創企業三年內倒閉,網紅平台的自然流量紅利早已被資本壟斷。天才或幸運兒的故事為什麼能洗腦一代人?因為龐氏騙局總是靠少數中獎者維持幻象。事實上,根據彭博社數據,全球30歲以下自力更生的億萬富翁比例不到0.003%,你中大獎的機率遠低於被閃電劈中。

    「年輕致富」的副作用早已寫在時代的臉上。童星、體育神童、網紅爆紅,人生多數以崩壞收場。Jon Hamm與佐治古尼的晚成故事,恰恰說明過早獲得財富只會讓人錯過建立成熟心智與人際網絡的機會。財富本該是人生的副產品,而不是主菜,否則只會吃出消化不良的靈魂。

    真正值得深思的不是「怎麼年輕致富」,而是「為什麼我們如此渴望年輕致富」。這不是對未來的信心,而是對現實的絕望。面對房價收入比失控、就業市場內卷、社交媒體的炫富焦慮,所謂「財富自由」早已變成了逃避現實的集體幻覺。

    與其追逐那0.1%的幸運,不如像老派人那樣無聊卻穩健地理財。數據證明,長期複利的力量遠比一夜暴富更可靠。財富的本質永遠是時間的朋友,而不是青春的敵人。當你焦慮於未能在25歲就擁有私人飛機時,記得:99.997%的人和你一樣,還在地鐵裡擠著手機看這些神話。

    年輕人啊,別太把快速「財自密碼」當真,這玩意兒往往比你的青春壽命還短。

    李浩然
    輝立証券研究部高級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