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財經】新學年剛剛開始,從今個2025/26學年開始,本港每間資助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資就學人數上限,已經由相當於本地學額數目的20%,翻倍增加至40%,此舉固然配合政策方針,進一步推動香港躍升為國際教育樞紐,持續深化「留學香港」品牌。
這股風潮下,除了本欄之前提過、現時最流行的學生宿舍(students hostel)需求,就連擴充新校園或者辦公室選址,也成為許多大學思考的議題,他們因此積極在市場上物色寫字樓,眾所週知包括近年升格的都會大學,或城大、科大等都有類似計劃。
教育產業崛起是大趨勢,理所當然,但筆者意想不到的是近期連一些大專院校以外,提供中學以下課程的機構也蠢蠢欲動,例如有國際學校租用九龍灣商廈的2層全層樓面,涉及約4.5萬平方呎,以呎租18元計算,月租超過80萬元,租期達「5+3年」。
該址前身為大型食肆,隨着市況疲弱業主早前將物業放租一段時間,終於獲教育機構進駐,再了解國際學校本身已有2處校址,這次租賃作擴充規模,開拓中學部課室的用途,擴充後其收生年齡介乎4至18歲,每年學費可達25萬元,業務前景不俗。
這並非個別例子,核心區中環同樣有甲級寫字樓的中低層全層大概2.5萬平方呎樓面,獲得教育機構洽租中,估計呎租約50元,涉及月租總額達120萬元,假如成事,短期內可交吉交易,由於物業座落商業區,適合定位較高、學費較貴重的教育專業。
市況轉旺,究其原因相信是許多內地優才、專才的家庭,近年陸續移民來港展開新生活,他們許多子女正值小學或10來歲階段,普遍都不會單獨留在內地或前往海外,而會隨同家人來港,一方面就近家庭方便照顧,此外順道來港升學也享有不少好處。
一方面內地高考競爭異常劇烈,尤其想進入全國知名學府就要擊敗數之不盡的同齡考生,才有機會達到合格線,可說非常殘酷;來港參與本地公開試則成為出路,無論DSE或IB難度都相對合適,也能避免小孩過早送到外國,在缺乏管教的環境下成長。
香港既有頂尖大學,亦有開放學習風氣,匯集東西方大成,絕對有條件發展為國際教育之都,適逢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非本地生學額來年再增至50%,加上商廈價格及租金仍然低水,筆者預計教育經濟有望成為解決寫字樓現有空缺的靈丹妙藥。
更甚者,不單大專機構及國際學校,假如專才移民來港的趨勢延續下去,適齡學童人數增加,連帶名牌直資小學、幼兒園未來數年亦有擴充需求,成為在寫字樓市場趁低吸納的誘因,當然這方面後續發展如何,政策及市況能否配合,就要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