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財經】政府於九月份最後一天今日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25年周年進度報告。當中指出自2018年以來把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由60:40調整至70:30。為了平衡政府大幅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承擔和社會對私營房屋的需求,政府會把2026/27至2035/36年度十年期的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維持在70:30。即公營房屋佔7佔,涉及約29.4萬個單位,而私營房屋供應佔3成,涉及12.6萬個單位。未來10年在公營房屋29.4萬個單位之中,計劃興建17.6萬間公屋或綠置居單位,以及11.8萬間其他資助出售房屋(包括居屋等),即兩者比率為六四比。
此舉無疑豐富房屋階梯,協助不同階層市民安居樂業;按此走勢,可預期未來市場對面積較細的上車盤需求會有所減少,值得深思的是當政府豐富置業階梯,妥善照顧年青人上車需求,會否對他們向社會上流的動力有所影響。香港現時主要的消費族群以銀髮族為主,雖然北上熱潮尚未冷卻,但筆者身邊不少有經濟實力的一群人已趨向留港消費認為較為方便。
香港的銀髮族群擁有豐厚積蓄,足以安享晚年,日常無須舟車勞頓北上消費,寧願留港享受慢活情懷,他們重視優雅品味與細緻的文化體驗,使傳統高級食肆依然客似雲來,顯示本港高檔市場仍充滿生機,類似現象亦見於醫療領域,雖然不少普通市民已轉用灣區的三甲醫院進行體檢與長期病患治療,但內地貴客卻選擇香港的私人醫療服務,使相關行業持續蓬勃。
其實隨着香港社會人口老齡化,「銀髮經濟」近兩年已經成為政府關注重點。過去兩年《施政報告》都提及要促進「銀髮經濟」,更「銀髮經濟顧問小組」,希望可制定有關政策及措施來減輕港府財政負擔之餘,又可對商界及市民均有益處。另一方面,政府亦知道現時出生率降,消費除了靠銀髮族外,亦需要「外援」幫忙,所以近幾年著重的人才輸入計劃亦有助本港各項各業的增長,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除了造就本港金融向好發展,亦對本港教育及醫療服務需求日漸增加,從而鞏固本港高端專業的經濟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