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摩根士丹利發表題為「中國思考 反內捲,制度見真章?」的報告指出,最新的政治局和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表明,決策層對再平衡轉型的認知深化。官方畫圈了制度上的三個根源,為改變留下遐想,但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式也許仍根深蒂固。今年10月底的「十五五」規劃,或是驗證再平衡決心的第一道試金石。
在本周二召開的財經委會議上,官方圈出了制度上的三個根源:改革財政體制、重構宏觀目標,以及完善幹部考核。這三個根源早在去年7月的三中全會中就已提出。此次重申,疊加上《求是》同日刊發的評論文章,顯示出了改革的緊迫性。
報告指出,中國的稅制結構高度依賴增值稅等間接稅,這類稅種按產出徵稅,產出愈多,稅收愈高,從而激勵了過度建設與產能擴張。解決之道首先在於實現財政轉移支付的再平衡轉型,減少對項目型補貼的依賴,並為公共產品供給和居民收入支援騰出空間。如果不改變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結構,無論中央如何表態,地方政府都無法擺脫對供給側的路徑依賴。
長期以來,中國的宏觀經濟目標以生產為導向,反映了國家的政策重心。5年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始終將GDP增長作為一個首要目標,強調工業產出、基建投資和製造業發展,而對居民消費和社會福利關注不足。這反映了決策層對於供給側的路徑依賴,這種模式在過去屢經考驗。將政策重心從供給轉向需求,是實現經濟再平衡的第一步。
大摩稱,中國需調整幹部考核體系,強調居民消費、收入增長和生態質量等指標,並將幹部晉升與這些新指標掛鈎;否則,過去存在的一些弊病將難以得到糾正。儘管改革訊號令人鼓舞,但路徑依賴也許根深蒂固。問題不在於缺乏理念,而在於制度惰性。
報告表示,「十五五」(2026-2030)規劃會議或將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一個更加關注質而並非量的發展模式。一個關鍵訊號是,「消費佔GDP比重」是否會成為核心政策指標?如果是,則將標誌着評價體系的根本轉變。「十五五」規劃或將成為財政再平衡轉型、GDP核算新方式與幹部考核改革能否制度化的關鍵節點,但這需要政治意願與官僚體系的協同推進。
大摩指出,這三項改革在理念上是合理的,也與中國的長期發展需求高度契合。政策基調更加積極,意圖也更加明確。但目前尚無明確時間表,也未設立執行機制。最關鍵的是,政府尚未出台財政從資本支出走向社會保障的轉型方案。從找到問題到解決問題,仍有一段路要走。